Header Ads

Header ADS

淺談社會史資料的收集(1):報紙

作者/台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秘書處

  「報紙」在近當代歷史研究者的心目中,佔據著研究資料的核心地位。先不論戰後,涉及戰前中國史與台灣史的研究,就有不少的論著分別從《申報》、《中央日報》,以及《臺灣民報》、《臺灣日日新報》中汲取豐沛的原始素材,進而綻放出生活史、婦女史、思想史、文學史、宗教史、族群史等社會史範疇研究上的繁花盛果。

  對於戰後的社會與歷史研究者而言,報紙仍是採集的重點核心史料。在內容之外,包含報導時間、報導地點、通訊社供稿、文字字級、排版版型、方格面積、刊頭、下標、廣告、印刷、張數、版數、副刊、社論⋯⋯這些種種資訊的配置,都能夠推衍出關於歷史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訊息。

  為了讓大家能夠對戰後保存的各類報紙資料有粗略的印象,以下我會簡單介紹台灣地區戰後出現的重要報刊、可供查詢的資料庫,並簡單介紹報紙的「副刊」、「版次」與「社論」,藉以提示關於報紙史料收集上可以注意的重點。本文介紹的範圍,將以距今30年以上出版的報刊為主,如蘋果日報、人間福報這些更近期發行的報刊,其內容雖亦深具社會史的價值,但因發行時間尚短,並未涵蓋80-90年代,有待其他研究者的應用與介紹。

(一)報刊介紹

(1)通訊社v.s.報社

  在正式介紹各家報紙的特點之前,我們先來區辨「通訊社」與「報社」的區別。19世紀開始,隨著工業與交通革命,促使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物質與人力交流加速,訊息的流通也因為電報、廣播的發展而更有市場且更加暢通。為了更便捷地取得不同地區的新聞訊息,又能夠免受派駐記者的人力成本和交通成本困擾,「通訊社」(news agency),一種主動收集新聞、轉手提供給其他訊息機構(廣播電台、電視台或報社等)的新聞組織應運而生。

  目前國際上知名的通訊社有法新社(L'Agence France-Presse,AFP)、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AP,又稱聯合通訊社)、路透社(Reuters)等。通訊社的組織形式非常多元化,前述的三間通訊社中,法新社是由國家特別法所保障的自治組織、美聯社是由多家報社組成的會員制非營利組織、路透社則是專精於財經資訊且已經上市的企業集團。

  相較之下,台灣跟中國的通訊社則多由國家所直接控制。在中國方面,新華社與中新社分別由國務院和統戰部經營;在台灣方面,目前官方的通訊社僅餘中央社(CNA)和軍聞社(MNA)兩間,中央社係依據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成立(雖然中央社屬於財團法人,但經費由國家編列、董監事均由行政院遴聘),軍聞社則與漢聲電台、青年日報同屬於國防部政戰局。雖然中央社有自己的原生新聞網站,但更多時候是協助政府將採訪通知、首長行程、假日留稿提供給各報記者;軍聞社最為人熟知的事蹟,則是製作自1970年代開始每週四下午定期播出的「莒光園地」。

  除了上述兩間通訊社外,台灣曾一度存在名為「勞工社」的通訊社,或許跟由省總工會經營的工人報相關,也有如專注於攝影的聯合攝影新聞社、變相發行新聞的大華新聞社。目前民間亦有屬於聯合報系的中經社(CENS)持續提供英語財經新聞稿件。通常,如果是由通訊社供稿的新聞,會在新聞開始的最前面加上「中央社訊」、「軍聞社訊」的字樣,以便與報社的原生內容區別。

  總而言之,報社跟通訊社是不一樣的。通訊社可以是報社,但不是每一間報社都是通訊社。好比中央日報跟中央社,兩邊雖然都冠以「中央」,但是兩邊的組成與歷史也各自有別。中央社會供稿給中央日報,但中央日報也不是都只有中央社的通訊報導,還有自己記者所製作的原生新聞。

(2)官方立場

(按:報紙後標注的年代為紙本停刊年代)

  所謂官方立場的報刊,指的是整體立場上較為接近官方立場,經費並不一定直接來自黨國的控制,經營高層也不一定是由黨國所直接指派。這些報刊的閱讀經驗往往被描述為「淨化的」、「歌功頌德的」,較少批評政府的舉措。在應用上,比較能夠看出政策與法令的變遷,或是政府部門對特定事件的定調。其中,中央日報(1928-2006)是由國民黨文傳會主控;新生報(1945-?)則隸屬於省新聞處,後再改隸行政院新聞局;青年日報(1952-)由國防部政治作戰局經營;聯合報(1951-)和民族晚報(1950-2009)雖無與黨、中央或省府的直接關係,但曾任國民黨中常委的王惕吾、其資助者王永濤/王逸芬與黨內層峰關係不錯,連帶使得立場亦較為親近政府。

(2)民間立場

  這裡所謂的民間立場,並不意味著這些報紙與官方立場截然對立。這些報刊的報人主導者與黨國並無直接或僅有間接關係(例如中時的余紀忠亦為國民黨中常委),報導的內容有機會注意到意識形態宣傳下的隙縫。在應用上,民間報紙存在相當豐沛的社會史材料,例如民報和首都早報大量呈現社會運動的事件和觀點;自立晚報與中國時報對政治運動的報導亦可稱詳實。此外,這些報紙上的廣告和副刊,包含了各類產業、消費、物價與勞動力流動的相關訊息,仍值得研究者繼續採集和研究。

  用年代區分,可以把這些報紙分成三群:第一群是在戒嚴前成立,因為勞資爭議或政治矛盾而遭到消滅,如李茂生創辦的民報(1945-1947)、李萬居創辦的公論報(1947-1961);第二群是在戒嚴前後成立,延續至1980-2000年代左右者,如經歷多次改組的自立晚報(1947-2001)、耿修業創辦的大華晚報(1950-1989)、余紀忠創辦的徵信新聞報/中國時報(1950-)、徐成創辦的台灣民聲日報(1946-1980),第三群則是在解嚴前後創辦的報紙,如康寧祥創辦的首都早報(1989-1990)、林榮三創辦的自由時報(1980-),以及聯合報系下俗稱「吃喝玩樂報」的民生報(1978-2006)等。

(3)財經與勞工專業

  有些報紙設定的讀者較為小眾、專殊,多半是業內專業人士閱讀,這裡只介紹與經濟和勞工相關的幾種報紙。聯合報系的經濟日報(1967-)與中時報系的工商時報(1978-)是台灣目前唯二的財經專業報紙,兩份報紙大致都創辦於60-70年代,報導內容與財政經濟政策、僑外資投資、公司產業發展、股票證券市場、物價與消費者指數等財經消息相關。工商時報的前身,則是由省總工會發行的工人報(1951-1965),內容專設工運、勞教和勞工論壇等版次,後因產權爭議改組為大眾日報(1968-1972),此時亦有專設農工版次,談論勞工消息。

  此外,聯合晚報(1988-2020)和中時晚報(1988-2005)雖然僅屬晚報,但其實係因80年代末期股市進入牛市,晚報可以即時分析當日股市行情,並提供投資人關於隔日開市行情的資訊所產生。直到2001年股市收盤時間延長1.5小時,無法趕上晚報的中午截稿時間,才導致專擅股市行情分析的晚報行情不再。總之,在這個意義上,這兩份晚報也可以看作某種財經專業的報刊。

(4)地方觀點

  為了應對不同地方的新聞需求,各大報都多少會有「地方版」的設計。除此之外,也有一類報紙僅限於一定地區發行,這些報紙對於地方事務的連結與關注程度較高,例如宜花東的更生日報(1947-?)、嘉義的商工日報(1953-?)、自新生報南部版獨立出來的台灣新聞報(1961-?)、黨營的台南地方報中華日報(1946-?),以及以臺中為基地,輾轉於省農會、民間與軍方的台灣日報(1964-2006)。

(二)版次、副刊與社論

  為了配合不同的新聞來源與線索,報紙往往會設定數個不同的版面,將不同類型與主題的報導分別開來。以早期的中央日報為例,通常第一版為「要聞」,第二版為「國內(全國)新聞」,第三版為「國際新聞」,第四版為「國內(台灣)新聞」。到了90年代前後,則開始陸續出現「家庭與生活」、「財經・證券」、「勞工」等版次。就新聞學的研究而言,版次的先後順序、新聞在版面上佔據的面積,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訊息之間受重視程度的差別,這也是應用報紙資料實值得注意的細節。

  在這些個別的專線新聞報導之外,有一部份文章不具有新聞價值,而是由各界人士投稿、報社邀稿或徵稿而來的娛樂、學術或文藝文章,匯聚這些文章的版面即是「副刊」,如新生報早期的副刊「橋」、「婦女」、「國語」等,公論報的「台灣風土」副刊,或是中央日報的「地圖週刊」、「兒童週刊」皆屬之。對於文學研究者而言,副刊佔據著相當特別的地位,例如70年代聯合報的「聯合副刊」、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中央日報的「中央副刊」,都在戰後台灣文藝的發展上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本文前面曾提到不同報紙有著不同的立場,這種立場在過去並非以今日激烈地擁護各自的政治勢力的相互攻擊所確立。多數報社以不掛名的社論或方塊文章評議時政,用以表達報社整體對於特定事件的立場,或者對當權者提出執政上的建議、冀望與請託,這是少數會清晰凸顯出報紙政治立場的窗口。社論是由報社中的編輯部或主筆室所完成,不過撰稿者不一定是報社的僱員或經理人,偶爾也會出現政府官員、財經鉅子或知名人士以社論為名供稿的情形。

(三)報紙檔案的應用:資料庫、合訂本與微縮卷片

  目前台灣現存的各類歷史報刊中,已經轉製為數位資料庫者不少,以下扼要地介紹幾種比較重要的報紙資料庫,並順帶介紹報紙檔案的另一種保存方式:微縮卷片。

(1)聯合知識庫(https://udndata.com/ndapp/Index)


全文檢索
免費使用:無,多數大學均有訂購

  任何做歷史研究,或者任何會觸及歷史、報刊議題的研究者/研究生,很難不知道聯合知識庫的存在。這個資料庫把聯合報、聯合晚報、新生報、經濟日報等聯合報系下的重要報刊都全數收錄進來了,再加上光學字元辨識(OCR),讓這四份報紙都可以執行全文直接檢索。然而,聯合知識庫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其太過便利,因為時間成本的巨大落差,使得研究者對其他不同立場報紙的內容往往缺乏關注,進而造成前述關於「立場」上的不平衡。

(2)中央日報資料庫(https://www.tbmc.com.tw/zh-tw/product/27)


關鍵字檢索
免費使用:公資圖(需登入,收錄範圍為1928-1995)

  如前所述,中央日報在中國近代史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是研究軍事史、政治史時非常可靠的工具。其副刊則有大量豐富的文學史料,特別是外省女作家、軍中作家和留學生文學,不少作品都發表在中央日報上。中央日報因為反映出國民黨的認識觀點,可以在該刊上露出的消息、這些消息露出和發表的方式,都可以進一步與其他報刊對同一事件的報導比對,進而發現官方對於某一消息的意見和看法。此外,漢珍好像也已經完成中華日報的資料庫,只是目前為止我沒有知道哪一間圖書館訂閱了這個資料庫。

(3)自立晚報資料庫(https://udndata.com/promo/ancient_press/pr_sub06.html)


關鍵字檢索
免費使用:台圖(需登入,收錄範圍為1947-1987,不全)

  自立晚報、民族晚報與大華晚報並稱戒嚴時期三大晚報,其中自立晚報曾十度易手、五度搬遷、三度停刊。1958年後,該刊發行人李玉階為抗議出版法而宣布退黨,並與許金德、吳三連合作繼續開辦該刊,該報經營權最後由吳三連掌握。1970年代後,自立晚報針對重大政治事件如彭明敏案、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桃園機場事件均有詳實報導,廣獲讀者信賴。因此,自立晚報可說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戒嚴時期受到抑制的黨外聲音。

(4)台灣新聞智慧網(https://tnsw.infolinker.com.tw)



標題檢索
免費使用:公資圖(需登入),政大有訂購中國時報資料庫
(中時資料庫部分:關鍵字檢索)

  台灣新聞智慧網收錄了大多數報刊的標題目錄,部分學校或圖書館則有加訂中國時報資料庫,實在是佛心來著。過去漢珍公司曾經有製作1951-1990的中時電子資料庫,但因為他們的系統不能夠在mac上啟動、介面陽春簡陋,更沒有針對windows系統進行最佳化;相比之下,新聞智慧網則是直接以pdf上線顯示,比過去的電子資料庫方便不少。

  中國時報的構成雖直通黨高層,但其並非完全站在國民黨立場採訪、發言,而是帶有一定(令人懷疑的)自由派色彩,與自立晚報相似,中時針對江南案、美麗島案以及民進黨建黨均有大幅報導,由高信疆主導的「人間副刊」更是大幅度倡導寫實主義和報導文學,試圖揭露戒嚴時期的社會弊病,該刊對政治與社運的開放程度亦較高。

(5)公資圖-數位典藏服務網:舊報紙查詢系統(http://das.nlpi.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EZd7xI/webmge?db=mysearchdb)


關鍵字檢索
免費使用:公資圖(不需登入)

  2004年前後,公共資訊圖書館將館藏各種小報全數掃描、描述,並開放線上應用。這些小報包含:台東新報、更生報、商工日報、中國日報、工人報、正氣中華報、台灣力行報、內政部週報、自強晚報、青年新報、大華新聞、攝影新聞、國際現勢、太倉明報、成都晚報、天聲日報、青光日報、內外タイムス、台灣民報、台灣民聲日報等等。其中,台灣民聲日報的收錄範圍廣達1948至1971年間,可應用於檢索50-70年代的重要新聞與社會史材料。

(6)國圖:全國報紙資訊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cgi/ncl9/m_ncl9_news)


刊名與日期檢索
免費使用:國圖(不需登入,限館內)

  國圖因為負有法定寄存出版品、執行數位典藏的使命,館內收藏的報刊可以說是所有圖書館最為完整的。在這之中,多數報紙也已數位化,可以開放數位應用。然而,礙於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雖然國圖已經完成了數位化,若要應用這些掃描檔案,只能到國圖館內的電腦室使用。因為使用空間的限制,再加上他們的系統也是漢珍建置的,倘若想要應用的報紙已經有其他資料庫可供查詢,國圖會是你最後的選擇。

  在國圖收錄的報刊中,為中文、戰後於台灣出版者包含:大中華時報、大方日報、大正報、大同報、大成報、大明報、大眾日報(台北版、台中版)、大華晚報、大業時報、大道公報、大道日報、大道民報、大道晚報、大漢日報、小鷹日報、工商日報、工商時報、中央日報、中央時報、中正日報、中原時報、中時晚報、中國公報、中國公論報、中國午報、中國文化日報、中國文化時報、中國日報(台中版)、中國民報、中國交通報、中國早報、中國社會日報、中國政令報、中國娛樂報、中國旅報、中國時報、中國商情報、中國晚報、中國晨報、中國新報、中華日報(南部版、台南版)、中華時報、中華晚報、中華報、中華新聞報、中興日報、中興時報、公正時報、公論報、天下日報、天下時報、天聲報、太平洋日報、太平洋時報、太陽報、少年中國晨報、世界文化日報、世界時報、世界新聞報、世界論壇報、世紀日報、司法警民日報、司法警民時報、平言日報、民主晚報、民主報、民生報、民族時報、民族晚報、民族報、民眾日報、民眾晚報、民意日報、民意論壇報、民聲日報、民權時報、生活日報、生活報、交通報、全民日報、全民時報、全球宗教時報、合作時報、成功時報、成功晚報、自由日報、自由時報、自立早報、自立週報、自立時報、自立晚報、自強日報、投資時報、更生日報、求是報、亞洲時報、兒童日報、兒童時報、宜蘭時報、忠勤報、忠誠報、東方日報、東南日報、東台日報、法務新聞報、社會日報、社會新聞報、社調時報、金門日報、金馬日報、金融評論報、金融郵報、青年日報、青年戰士報、前鋒日報、勁報、建國日報、星報、省都時報、首都早報、旅遊報、海峽時報、記事報、財星日報、財訊快報、馬祖日報、商工日報、國安日報、國語日報、國語日報週刊、國語兒童報、國語兒童畫報、國語時報、國際司法日報、國聲報、梅花日報、淡江時報、現代日報、產經日報、產經新聞報、眾聲日報、統一日報、都會時報、勞工報、朝日時報、朝野時報、稅務新聞報、華文日報、華報、黑白時報、新民日報、新生日報、新港臺晨報、新聞早報、新聞晚報、萬象日報、經建日報、經濟日報、經濟時報、道教日報、電子時報、榮民時報、精忠日報、精忠報、台中晚報、臺灣公論報、臺灣日報、台灣申報、台灣立報、臺灣兒童報、台灣美容時報、臺灣時報、臺灣晚報、臺灣新生報(南部版)、臺灣新聞報、臺灣警民日報、臺灣讀賣新聞報、遠東時報、閩南日報、徵信新聞報、選戰快報、醒世報、醒獅報、環球日報、環球快報、環球時報、聯合晚報、聯合報、聯統日報、廬山日報、蘋果日報、警友報、警民日報、警民成報、警牧時報、警訊日報、警訊時報、攝影新聞報等等。

  之所以要打出這一大串的報刊名稱,是希望能夠提醒大家:目前我們在應用報紙資料庫時,往往會不加反思地跳過報紙的立場,直接利用關鍵字或時間資訊來搜索、採集自己想要知道的訊息。然而,報紙的內容經過了記者、編輯與主編等層層把關的機制,在出刊壓力與戒嚴體制之下完成的。也因此,以報紙為基礎來收集跟社會史相關的材料時,我們應該對自己所收集的資料來源有所認識。在時間與經費允許時,也應該留意那些過去較為人所不知的報紙資料。

(7)合訂本與微縮卷片

  雖然收藏報紙的數位資料庫已汗牛充棟,但也有部分報紙仍是以紙本或其他實體方式保存。例如,以報紙原始的出刊狀況,僅做簡單裝訂;也有的是,將報紙影印或翻攝後加上精裝書皮的合訂本;又或者是,翻攝到微縮卷片(類似幻燈片)上等等。通常日期越近的報紙,越有可能先以簡單裝訂的方式儲存;日期較遠的報紙,則多半會以合訂本或微縮卷片的方式儲存。近年來,因為電子儲存技術越來越簡便,微縮膠卷的製作、應用與儲存成本過高而較少使用。不過,微縮卷片的好處是,只要有恰當且控制良好的環境,其理論保存年限可以達到500年,比起光碟片的100年,或是更不穩定的紙本相比,在保存時間上的優勢更高。目前,包含社資中心、台大、政大、國圖、台圖、公資圖等圖書館,都有提供微縮卷片的查詢系統和應用服務。

  閱讀微縮卷片時,必須要使用圖書館內的微卷機或或幻燈片機才行,所以微縮資料是只能夠在圖書館內使用的,和國圖報紙系統的限制相似;因此,有數位檔案可以使用時,一般來說我就不太會想要用微縮卷片閱讀資料了⋯⋯。而且,數位檔案在複製上更是大幅勝過微縮資料跟合訂本,主要原因是微縮資料的複製很麻煩,各個圖書館狀況不同,解析度跟墨水濃度的設定不太容易;合訂本因為多半會以報紙的原始複製、裝訂,多半會超過一般影印機的複印面積,所以通常也不太會拿來影印。

(四)小結

  戰後台灣雖長期受報禁箝制,但出版通行的報紙資料仍高達二、三百種。這些資料零散在不同的資料庫與保存形式中,本文就我自己應用這些資料的一點經驗與大家分享。本文首先簡單介紹了戰後幾種比較重要的報刊,並將其按照特色簡單區分為官方立場、民間立場、財經與勞工專業、地方觀點等四類。接著,本文也簡單介紹了報紙檔案中的版次、副刊和社論的意涵。最後,本文介紹了幾個比較主要的報紙資料庫,以及合訂本與微縮卷片的使用。

  比起那些沒有資料庫的報紙,有資料庫的報紙往往更常被拿來研究。然而,若非囿於研究時間與經費的限制,我們應該要盡力去搜集不同立場、不同地域的報紙,探索同一個事件的不同報導呈現,以免落入單一視角的偏差。更何況,在正規的新聞報導之外,不同的報紙存在著不同的副刊、社論和版次的設計,這些資料也有待後續研究者的積極挖掘和比對分析。

沒有留言

主題圖片來源:Jason Morrow. 技術提供:Blogger.